English

双肩挑起历史和未来

2000-11-0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

叶永烈,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、教授。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。11岁起发表诗作,20岁时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书,并成为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主要作者。21岁时写出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。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。1999年起分批出版50卷本《叶永烈文集》。最近重返科幻文坛,续写了《小灵通三游未来》。

在离开科幻创作15年后,叶永烈“重操旧业”,完成新作《小灵通三游未来》。早在1978年,机灵的“小记者”小灵通就引领千千万万个少年遨游“未来世界”,以300万册的发行量风靡社会,唤起许多孩子对未来的幻想。如今的叶永烈又在写些什么?10月18日,记者拨通了他上海家里的电话。

我们先从他的创作经历谈起。叶永烈从小喜欢文学,11岁开始发表作品。其实他的理想是当记者,可是报考北大新闻系的时候因名额太少,“稀里糊涂”地进了化学系。19岁那年,他写了一部科普作品《碳的一家》寄给少儿出版社,没几天就收到出版社的回信,被告知投稿被接受了。不久,出版社酝酿出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编辑曹燕芳又推荐了叶永烈。于是,叶永烈成为这套丛书中最年轻、写得最多的作者。

21岁的时候叶永烈写了《小灵通》。1962年他见到高士其,经过一番谈话,更坚定了他走创作这条路。毕业后叶永烈没到研究所,而是去了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,从事导演工作;当时电影厂正在改编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。从此他完全放弃了化学家的目标。后来他的老师开玩笑地说他当了“叛徒”。而叶永烈自己却说:“我很高兴自己的选择,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。”

有人称叶永烈是“双肩挑人物”。因为他在写科幻小说的同时在写纪实文学。“我觉得纪实文学更适合自己。比科普更深刻地反映国家、时代和命运。有人说我是‘双肩挑的人物’,一头挑纪实文学,一头挑科普作品,两种轮流在做。读者会以为是两个同名同姓的叶永烈。他们很难相信一个人能同时写出《十万个为什么》和《红色三部曲》。两者是个有趣的对比。科幻小说是往前看;纪实文学往后看,一个要求有很强的想像力,一个恰恰相反,是戴着脚镣的跳舞,字字都有来历,需要细细考证;一个是自然科学的范围;一个是写历史的范围,一种是儿童文学,一种是成人文学,区别很大。写《小灵通三游未来》的时候,我的手指很轻松的敲击键盘,像弹钢琴一样,语言调侃、幽默、活泼;而写纪实文学的时候,是一种沉重的历史感,必须掌握政治的分寸,而且一般都要报审,还要考虑审查是否能通过。很严谨。”

但是叶永烈很好地做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。大学期间以及在上海科教电影厂的18年间,他的足迹跑遍了工厂、研究所,广泛接触了科技人员。科普作品要求知识广泛,要了解科学的最新发展,他一直在关心最新东西。因此当15年后他再提笔时,跟15年前并无区别。他说,作品是最好的证明。15年后我再写作时,依然写得很快,一口气写完,而且很受小读者欢迎。10月5日我在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签名售书时,半天签完700多册,很多小朋友还问我:“您什么时候写‘四游’啊?”

在写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时,叶永烈提到自己感到缺憾之处,就是没有写到电脑。这似乎是科幻小说很难避免的。叶永烈说:“我在1961年写作时就已经有电脑了,那时没想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能像今天这样进入寻常百姓家,如此神通广大。今天的写作是站在2000年的高度来写,到了2050年,可能还会觉得起点低,可能有重要的东西遗露。有一点肯定的是,都有科学依据,不离谱,让孩子看了后真正懂得科学。”

谈到他对科普创作的现状的看法,叶永烈说:“法轮功欺骗了那么多的群众表明中国科普做得很不够。我曾经说过中国科幻无大师。现在大家都注意培养孩子,却往往看不起科普作家。现在人们称我为科普作家,我还会觉得不自在,可能有这个原因。科普作家应该是光荣神圣的职业,但在中国地位低,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心科普工作者,共同提高科普作家的地位,要培养这样一支队伍。中国科普界缺乏一面旗帜,像高士其在当时就是科普的一面旗帜。现在科普界还能举出这样一面旗帜吗?旗帜不是‘封’出来的,而是客观地在整个工作中,在读者的拥戴下产生的。为什么18岁小姑娘赵薇能被捧得那么红,甚至一个三流歌星都比一流的科普作家名气大?培养一个作家不易,优秀的科普作家更不易。现在很多科普的作品是东拼西凑起来的,这种现象很不好。好的作品既要有新的创意,又有一种文学性。比如《寂静的世界》是关于环保的,《地球只有一个》作者也是科学家。我们应该吸取‘科学幻想小说之父’法国的儒勒·凡尔纳在创作上的长处,写出的科学与文学结合的作品。科普作品不要太大,动辄就上百万字,那些书不如二、三十万字的作品更能被读者接受。另外,科普要繁荣要靠优秀的科普作家,正如文学繁荣要靠作家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